立即下载
童眼滤镜—— 彭华油画里的湘西
2018-10-08 10:26:30 字号:

彭华作品

彭华作品

在哲学史上,“什么是美”一直是最神秘的论题之一。美之所以难以逻辑化,盖因为人们总是将美的大厦建立在“精神”的根基上。精神不免落入虚无,美必然无所依附,由此数千年来,人们给出了浩如烟海,同时也莫衷一是的答案。

柏拉图说“美是难的”,道出了美的来源含混不清;齐白石说“美在似与不似之间”,感叹美的状态难以捉摸……而在彭华看来,美仅仅是一种选择性的欢喜。

这种说法与自然物演论者颇为近似,他们将美定义为“客观的感应属性耦合之间的一种定向性主观体验”,认为美来源于物质之间的属性感应:电子通过负电荷“感”知带正电荷的质子,而质子通过正电荷“应”答带负电荷的电子;当宇宙从原子位相层层演化到分子、细胞、肌体、社会位相,愈加复杂的“感”与“应”便演化为倾向性的依存期许——利我者美,不利我者不美。

这样一来,被大师们绕云绕雾解读的“美”,就显得简单了。我们看见蓝天白云觉得美,是因为蓝天白云意味着我们将获得阳光带来的能量;我们喜爱茂树深林,是因为植物中藏有我们需要的食物并提供我们必须的氧气;我们看见水觉得亲切,是因为水是生命代谢的载体,同时我们身体的70%由水组成;男人喜欢丰乳肥臀和女人喜欢高大健美,是因为有利于孕育优质后代……这些有利判断早已融入基因,不需要通过学习和思考就能自然而然刺激出美感。

美的本质可能是基因式的自私,但一旦演化为“美学”,就上升为“专私”,变成少部分人用以把自己从碌碌众生中剥离开来的工具。于是,把简单复杂到真假莫辨、把具象抽象到无影无踪,愈纠结愈显得深刻不群,愈缥缈愈显得洞见不凡,成为许多“大师”自抬身价的不传之秘,其刻意性和隐蔽性,高明过杜蕾斯令人叫绝的神文案。

于是,事物的真相愈加遥远,草民的自信愈加惭退,流行社会的许多判断,落入集体失真的雾镜,遮挡了人们发现本质的眼睛。

而彭华的油画,就是在皇帝什么都没穿却人人假装欣赏啧啧赞叹时,那一嗓干净的童音。

一眼就看见物性中本来的美,需要一双儿童般清澈的眼睛。生活中的彭华,性情恬淡,谦和无争。他以退让的姿态,回归简单的本能,往往能穿透思辨的迷雾,碰触真相,还原本初的物性之美。

在彭华的童眼过滤之下,油彩里的湘西充满了神性,那些夸张的色彩和亲切的形状,闪耀着物性至纯的光芒,无论这色彩是否真实,无论这形状是经过了解构还是重组。

这恰恰与湘西的地域特质构成了某种契合。湘西从未有过成型的系统化文明,文化记忆中保留了很多人类童年时代的印记,浪漫到诡异,纯粹到偏执。

于是彭华画里的湘西,只见至情至性,唯有至真至纯。

于是一种不必借助学养、甚至不必借助智慧即能体会到的美感,油然而生。

彭华:土司后裔;吉首大学师范学院艺术系主任、副教授、硕士生导师;湖南省美协会员;湘西州美协副主席。



来源:团结报

作者:吴刚

编辑:胡大湘

点击查看全文

回首页
返 回
回顶部